西周

微说历史故事:夏商西周——周公摄政

日期:2018-12-06 浏览: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灭商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他的儿子姬诵继位,但此时姬诵年纪尚幼,由周公旦摄政。周公,名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摄政初期,西周的天下还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陕”即今三门峡一带。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来源于此)。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武王灭商后,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纣王之子武庚史称‘三监’。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执政的第五年,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今洛阳)。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周公制礼作乐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涉版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minixx.cn/120C52018.html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