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微说历史故事:蒙元帝国——元末农民起义

日期:2021-05-21 浏览: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元末农民起义,是元朝晚期爆发的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这次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

由于元朝朝廷腐败、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国势日趋疲弱,加之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裹红巾,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蒙元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致使其在中原的统治土崩瓦解。(见红巾军起义)

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男,汉族,元泰州白驹场亭人。原名九四。元朝末年江浙地区割据势力。

张士诚出身盐贩,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与弟弟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取了兴化。五月,攻克高邮。

次年正月,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淮东发生饥荒,张士诚便派其弟张士德从通州(南通)渡江进入常熟。

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年),张士诚攻陷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属江苏)。他把平江(苏州)改为隆平府,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到这里。

次年八月,逐渐失势的张士诚投降元朝,受封为太尉,割据浙西。此后六年间,逐年向元输纳漕粮。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遣吕珍攻安丰,逼走韩林儿、刘福通。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停止向元朝供应漕粮。与朱元璋交战,屡次战败。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张士诚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

徐寿辉起义

徐寿辉(1320年—1360年),男,汉族,元末红巾军起义头领,蕲州罗田县(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

徐寿辉卖布出身。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

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今蕲春)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今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一说建国号为“大宋”),定年号为“治平”。

第二年,徐寿辉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

第三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

元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

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夏,陈友谅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

次年十二月,徐寿辉从汉阳出发,仍欲迁都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随即以江州为都,挟奉徐寿辉居于此地,而陈友谅则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

四月挟持徐寿辉自枞阳攻克池州,随后张德胜的援军收复了池州。五月,进攻太平。但太平城坚不可拔,于是陈友谅军便利用大型船只靠近西南城墙,士兵们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城内,攻克太平城,杀守将花云。此后,陈友谅便愈加骄狂。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部进驻采石矶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五佛殿中鹰钩鼻的徐寿辉

重庆弹子石大佛寺五佛殿中、左旁斜坐卧狮、鹰钩鼻的文殊菩萨像,实为建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反元南方红巾军领袖、天完国皇帝徐寿辉真容雕像。

徐寿辉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徐寿辉创建天完政权,尽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朱元璋崛起

当红巾军正在和元军主力进行艰苦斗争的时候,朱元璋开始独树一帜,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奉命南略定远,招降驴牌寨壮丁三千人,又夜袭元军于横涧山,收精兵两万, 随即进占滁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进兵和阳,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这时,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他接受了韩林儿的官职、封号,军队皆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

朱元璋军纪严明,又知人善任,文士如冯国胜、李善长等都为他出谋划策,勇猛善战的常遇春、胡大海也都来投奔他。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路(今南京),改名应天,成为红巾军内部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从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间(1356—1359年),朱元璋以金陵为根据地, 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这时,在他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东面是张士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分别攻占宁国、徽州、池州等地,第二年又亲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继续攻占衢州、处州,皖南以及浙东的东南部地区,此后这些地区都为朱元璋所控制。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罗致了浙东的文人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特别是刘基、宋濂在朱元璋的开创事业中起了显著的作用。从此朱元璋进一步取得东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朱元璋也注意恢复农业生产的工作,以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在各地兴筑堤防,兴修水利,预防旱涝,经营农田。又设管理民兵万户府,仿古代寓兵于农之意,选拔强壮农民,使其“农时则耕,闲则练习”,还屡次蠲免田赋。他还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这些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在他统治的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安定,军粮也有充足的供应。在朱元璋占领浙东等地时,韩林儿、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儿等元军及地主武装的袭击,徐寿辉又为部将陈友谅杀死。陈友谅力量虽强, 但“将士离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只是割据四川,偏安一隅。占据苏州的张土诚和浙东庆元的方国珍,早已归附了元朝。他们在所辖地区之内只知霸占田产,奴役佃户,腐化享乐,不关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这种形势极有利于朱元璋的发展。

至正二十年(1360 年),陈友谅率军攻占太平,直入金陵,在江东桥为朱元璋所败。朱元璋复率军反攻,先后攻克饶州、安庆、洪都等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经过三十六天的血战,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大败。第二年,其子陈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统一南方最大的威胁。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涉版权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minixx.cn/05214D2021.html

专题推荐